您好,欢迎来到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九大队今天是: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我们的榜样
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的榜样
全国“最美地质队员”邵志芳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5日文章来源: 党委办公室

    邵志芳,1985年来到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后,一直从事野外钻探施工工作,担任钻机机长26年,历年被大队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2011年11月,凭借娴熟高超的钻探技术,光荣入选浙江省地质勘查局代表队(该代表队仅有6名选手),参加全国钻探技术比武。
    30年来,他带领机组,施工了近200个地质钻孔,其中进尺达千米的钻孔4个,钻探总进尺达40000余米。其中承担的某铀矿普查区地质勘查工作,钻探出了大型铀矿床,此处的找矿成果获评“全国硬岩型铀矿找矿成果第一”荣誉称号;2013年对铀矿普查区进行地质钻探,打出了我队1973年进浙江以来铀矿普查所见矿化带最好的一个钻孔;高质量完成了开化县桐村矿区铜钼宋家庄矿段、衢州市银坑太区铅锌矿普查区、江山市甘坞口大型萤石矿、龙游县溪口陈坑多金属矿区等重点区域的钻探任务。近十几年来,每年钻探进尺均超过了3000米。 艰苦奋斗屡创佳绩     他带领机组全体成员常年穿梭于深山密林,凭着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在钻探事业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以“优质高效”为目标,为大队创下不菲的业绩,受到广泛的赞誉。
    2006年8月,到某铀矿查区开展钻探工作,4年时间里,施工了25个孔,完成钻探总进尺达15000余米,钻孔最深达上千米,最浅的也有500多米深,为浙江探出了大型铀矿床,该矿区的找矿成果名列“全国硬岩型铀矿找矿成果第一”。2008年,邵志芳在这里首次采用绳索取芯法成功钻探进尺1000多米取得圆满成功,为大队的钻探行业全面改用新工艺施工、钻探进尺高深度的井孔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008年12月,到某铀矿普查区进行钻探作业,5个月里施工了7个井孔,钻探了1300余米。2009年5月,在开化县桐村矿区开展钻井作业,历时1年,完成了7个钻孔的作业,其中最深的钻孔达993米。2013年8月,到衢州市银坑矿区开展钻探工作,14个月施工了8个钻孔,钻探进尺3260米。
    2011年12月,在龙游溪口陈坑多金属普查区进行钻探,3年时间,完成了14个钻孔,进尺1000余米。因是普查,钻孔与钻孔之间相距最少也要五六公里,最远的达二十多公里,每次钻孔,他带领机组人员肩扛手抬地将钻机和所有设备及用品从山下搬至山上,完成钻孔作业后又从山上搬到山下,运至新的钻孔地址,又从山下搬到山上,进行作业。每次上山和下山没有路,山陡路远,期间的辛劳和困难常人是难以体会的。
    “从事钻探工作,就要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但却很值得。既然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有始有终,做一行,爱一行,更要精一行,否则一事无成。”师傅在他刚走上钻探岗位时说的话,他一直记在心里,也是一直这样践行的。 攻克钻探难题的能手 邵志芳从事野外钻探三十年来,常年累月在机场观察钻机运转、钻头进尺、仪表数据、泥浆成色,听着钻机、水泵、柴油机等各种机器的轰鸣声,拆装、保养、维修各类机器设备及零件,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钻探本领,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钻探经验,掌握了各种钻孔事故的处理办法,攻克了许多钻探方面的难题。
    2008年10月,他在某铀矿查区接手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由他带领机组采用新的施工工艺——绳索取芯法施工一个超千米的钻孔。这项钻探任务在全队的钻探行业内创下了两个首次,一是首次钻井进尺深度超千米,二是首次采用绳索取芯施工工艺。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激起了攻克难题的强大勇气。开钻前,他几天几夜不曾休息,刻苦钻研此次钻井的技术方法,一遍一遍思考整个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与机组人员共同探讨新工艺操作方法和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方法。开钻后,他又是几天几夜难以入睡,因为是首次尝试这样的施工,全力关注钻探过程,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边钻边摸索,当第一次成功地取出岩芯时,他默默地流泪了。“33”,这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数字。他带领机组人员用了33天时间,用绳索取芯法成功地进尺1030米,创造了大队钻探业的奇迹,受到了大队领导和全队职工的高度赞评,此次钻探技术和经验得到了广泛推广。
    2012年7月,因开江山市甘坞口萤石矿区地层复杂,岩芯破碎,要完成一个大口径110厘米深240余米的钻孔,施工难度非常大,大队紧急召他到现场作业,他破解种种施工难题,带领机组人员圆满施工任务。“他就是一个专啃钻探的硬头人。”大家都这么说。
    1997年5月,正在杭州富阳的一处山林里进行钻探工作的他,突然接到大队通知,请他火速赶往武义宣平潘村钻探施工现场,解决那里的钻探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刚钻的第一个孔,不知是什么原因,钻头就是打不下去了,钻孔报废。他赶往武义后,仔细察看了工作现场,科学分析孔壁坍塌造成事故原因,两天三夜没合眼在现场成功地处理了“埋钻”事故。因此处地层中有溶洞,有些溶洞深达25米,而且岩芯带破碎,在这样的地层中钻孔,每钻一个孔都是一个挑战。钻孔过程中,他都是亲自把关钻机操作,根据地层结构采取不同钻探技术方法,2年时间里,圆满完成了8只大口径钻井,进尺3000余米。
    不论白天黑夜,他经常会接到这样的电话:“邵师傅,钻头掉地底下了怎么处理?”、“邵机长,我们这儿烧钻了,怎么办?” 一接到这样的电话,他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不管自己多忙多累、也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马上集中精神,仔细询问事故现场相关情况,通过电话耐心地指导他们开展事故处理工作,俨然成了大队钻探人员的共同的“师傅”。为此,他的手机也是一直处于开机状态,生怕错过这样的电话。现在他已将攻克大队钻探难题和处理钻井事故当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责任、务实、精细”是他成就佳绩的法宝     他组织管理的施工中从未发生过各类质量安全事故。他经常跟机组职工说:“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保证不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白搭,不光没了效益,还消耗了时间,损失了不少钱,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他组织管理的钻探施工安全、工期快、成本低、效益好,大队职工人人皆知。住猪圈、睡坟堆,上高山、下陡坡,这些他都不怕,怕得就是自己没把工作做好出现事故。
    不管是谁无论何时走进他的钻机工地,随处挂着的几块很醒目的写有“安全在我心中  质量在我手中”等字样的质量安全警示牌首先进入视线,时刻提醒着在场人员,钻杆、钻具、岩芯箱、工具箱、各种台帐、生活用具等摆放规整有序,各类机械设备布局合理、干净整洁,整个施工现场井井有条,这与他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密不可分。
    “有了制度,就要执行”,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很注重施工现场管理,从细节入手,每天不在钻机现场巡检几遍是不会离开机场的。别人维修好的机器设备,他都要仔细地再核查一遍,小到一颗螺丝都不会放过。“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每项规定都不能打折扣,一项一项都要落实好。”邵志芳说,“其实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民工管理,管理民工重在管行为。”他根据工作特点,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示范、指导民工按规操作,有时民工都烦了,他还是很耐心地在示范、指导,直至按规操作成了民工的工作习惯为止。邵志芳说:“管好了民工,质量和安全工作就做好一大半了。”为进一步加强管理,他严格执行班组管理制度,对钻探生产工作实行二班制,合理安排班组成员,彵自己亲自带一个班组并担任班组长,实行严格的班组长质量安全责任制,并通过班组长把责任细化到每个组员,实现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精细化管理。
    他天天都是工作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即使有伤病、身体不舒服,也不会轻易离开钻探现场。身边的同志看到他每天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劝他歇歇,他却说:“人不在钻机旁,听不见钻机的声音,我会不习惯的。”抢着干累活、重活、脏活,是他的一个“爱好”。不管上山还是下山,他没有一次是空着手的,上山背机器零部件、燃油,下山背岩芯箱。带领机组人员平机台、搬钻机也一样,他专挑重活、难活。
    钻机能否正常运转是他最关心的事。他每天都要查看机器设备运转状况,核查各种易损配件、工具、柴油等物品的用量情况,适时准备充足的备用物品。那些钻机、各类机器设备都是他的“宝贝”,对它们更是爱护有加,经常给它们保养、维护、修理,使得他成了机器设备方面的行家,满身满脸的油圬是他常有的形象。钻机操作是决定钻探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容不得操作人员半点马虎,即使在深夜操作人员困得不行也要想方设法硬撑着决不能打瞌睡,一旦有几分钟甚至是几秒钟的疏忽,就可能因水压不足、地层变化等原因引发“烧钻”、“卡钻”等事故,后果非常严重。每当轮到他当班,都是由他自己亲自操作钻机,他深知钻机操作的责任,从不“开小差”。在换班时,他都会重点交待:“操作台一定要盯牢,决不能出现半点差错。” 对待机组职工如同兄弟一般     在他的机组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农民工,跟着他走南闯北已有十余年了,纷纷表示他到哪儿钻探,他们就跟他到哪儿打工。他以机组为家,团结职工似兄弟,对职工总是热心相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曾有一位来自温州的民工,有一天在施工现场急性尿结石突发,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他见状后背起这位民工快速地从山上往下奔,到了山脚下民工的肚痛消除了,可能是由于在途中剧烈奔跑结石脱落了,但他还是不放心,硬塞给这位民工500元钱让他再去看病,那时他的工资也才只有几百元。不论是哪个工人家里有急事、难事,他都会安排他们回家处理家事,临走时,塞给他们几十元、几百元是常有的事。机组施工总在深山里,年轻职工交女朋友很困难,邵志芳得知一位年轻职工家人要他回去相亲,马上就做好安排让他回家,还将自己积攒了很长时间的5000元钱借给他回家用,真心希望年轻职工不要因为工作影响了成家。他对待机组职工就象家人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机组的每一位成员,把机组看成是自己的家,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一个很有凝聚力的战斗团队。 “家人是我唯一愧对的人”     一提起家人,邵志芳就热泪盈眶,有些哽咽地说:“对工作我问心无愧,但我没有尽到家庭责任,家人是我唯一愧对的人。”他一直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野外工作大半年不回家是经常的事。某一天,他年迈的父亲几经辗转、千辛万苦地突然出现在他的钻机旁,只因他一直在外工作已半年多没有回家,全然不知女儿降生的消息,望着憔悴的父亲,又喜又愧的眼泪是怎么止也止不住。2007年年末,邵志芳不慎手臂摔骨折需要打石膏治疗,此时又接到了岳父病危的通知,他只得离开了工地回家过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过,他得知钻探工地上出现了紧急的技术难题需要他回去解决的消息,二话没说就匆匆地往钻机施工现场赶。在施工现场,他一边在脖子上挂着那只还打着石膏的伤臂,一边在现场耐心地指导钻工处理问题。几天后,等他把工地上的事办完匆匆赶回家时,岳父已经辞世了,迎接他的是妻子埋怨的眼神,无限愧疚地解释道:“工作要紧,工作要紧。”
他,呕心沥血30年,勇攀钻探高峰,带领机组屡创佳绩,用自己的钻探奋斗历程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高地——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上一篇:浙中地质找矿“真博士”贾锦生

下一篇:没有了

主   办:浙江省第三地质大队/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九大队

地   址:浙江省金华市文苑街81号

邮   箱:hgy269@163.com

浙ICP备15043383号-1

电   话:0579-83180707

传   真:0579-82067400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70202100025号

技术支持:德润公司